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公众号
  • 订阅号

  • 服务号

  •          学习强国         手机版         电子期刊          登录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司法
     司法
     
    “三阶递进”精准护航 助力迷途少年重焕新生
    湖南省慈利县司法局探索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特色矫治之路
    文章字体:【 】 发布日期: 2025-07-01 来源:法治时代网

    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周年。五年来,湖南省慈利县司法局坚持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将党建优势深度融入社区矫正工作实践,精准聚焦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这一特殊群体,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构建“三阶矫治”工作体系。通过“智慧监管筑基”“教育帮扶塑新”“心理疏导润心”三个阶段递进实施,织密织牢具有慈利特色的全域社区矫正网络。五年来,累计接收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13人,成功解除矫正3人,目前在册6人。2020—2022年连续三年荣获湖南全省社区矫正工作先进单位。

     

    智慧监管筑基:科技赋能守护成长之路

    一是科技赋能,“533”体系筑防线。依托县乡两级智慧矫正一体化平台,创新构建“ 533”多维监管体系。通过人脸签到、定期走访、定位监控、信息化核查、行为轨迹分析五种手段,针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特别强调必须“实地走访+面对面交流”,实现对未成年矫正对象活动轨迹的全天候掌握,动态了解其思想行为变化,确保监管无死角。

    二是分类管理,动态调整促转化。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社矫对象划分为宽管、普管、严管三个级别,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可塑性强、易受影响的特点,根据其现实表现和改造情况,及时调整管理级别和矫正方案,实现动态化管理。

    三是首创预警,严管厚爱敲警钟。全省首创《收监风险告知书》,对累计受到两次警告处罚的矫正对象,通过下达告知书、四级谈话提醒、以案释法教育三大举措,为其敲响警钟。由慈利县社区矫正管理局当面送达文书,告知法律后果;由慈利县司法局分管领导、乡镇平安建设分管领导、司法所长和村(社区)干部及监护人组成的“四级谈话小组”,对严重违规的未成年矫正对象进行警示谈话,特别注重家庭教育责任的落实;同时,将本地近五年来4个未成年矫正对象被撤销缓刑收监执行的案例,纳入“以案释法”教育库,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引导其他未成年对象珍惜矫正机会。

     

    教育帮扶塑新:多维施策点亮希望之光

    一是需求导向,靶向施教解难题。深化“以教促矫”,坚持“宽严相济、精准帮扶”,动态梳理社区矫正对象需求清单。针对未成年人,重点协调解决“就学难”问题。江垭镇未成年矫正对象杜某,因自卑厌学拒绝返校。慈利县司法局主动与县教育局沟通协调,制定“送教上门”方案,并联动团县委、江垭镇政府,为杜某提供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班子成员定期上门走访,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累计开展送教上门和心理辅导5次,切实保障其受教育的权利。

    二是公益塑魂,法治固本减风险。组织矫正对象参加帮扶五保老人、河道溶洞清理、爱心募捐等公益活动,引导未成年矫正对象在劳动奉献中认识社会责任,珍惜当下生活。整合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和注册律所等专业力量,组建公益法律服务志愿团,结合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的特点,定期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普法宣传,从源头预防再犯罪,树立法治观念。

    三是隐私保护,守护尊严促新生。严格做到未成年矫正对象管理“三个不”原则:集中教育不一起参加、矫正档案不一起摆放、个人信息不随意透露,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和尊严。杨柳铺乡未成年矫正对象王某某(涉性侵未成年人案),因缺乏家庭教育和关爱、法律意识淡薄而犯罪。司法所充分考虑其案件的敏感性及年龄特点,为王某某量身定制“心理疏导+技能培训+就业帮扶”的个性化矫正方案。考虑到王某某务工困难,司法所工作人员多方奔走,帮他争取了“网络信息学徒”的岗位,并定期与其保持联系,给予鼓励支持。现在,王某某工作积极,逐渐掌握基本电脑维修技能,获公司好评,为其顺利回归社会创造了条件。

     

    心理疏导润心:专业干预重塑健康人格

    一是精准建档,靶向疏导解心结。建立“一人一档一案”心理档案,针对未成年人心理特征,重点评估其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及犯罪诱因。通过专业心理测评,精准识别抑郁、焦虑等典型青少年心理问题,制定个性化疏导方案。如未成年矫正对象陈某因父母离异、校园霸凌导致抑郁症,司法局联系心理咨询师多次进行一对一疏导,帮助其逐步走出心理阴霾。“我现在情绪好了很多,心理状态也在治疗下越来越健康,感谢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我会用积极的心态去拥抱新生活!”未成年矫正对象陈某感谢道。

    二是多方联动,织密心理防护网。针对未成年人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特点,加强对其父母,老师,同学等“身边人”的沟通交流,形成多元化交流、小组式疏导的氛围。联合团委,学校,居委会定期开展“心理家访”,与其监护人谈心谈话,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司法所通过多次走访发现,未成年矫正对象杜某父母十分疼爱他,因此利用这一优势,要求杜某的父母充分发挥监护人作用,承担好抚养、管教等监护责任,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做好矫正工作。在矫正机构、教育部门、监护人三管齐下,共同为杜某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三是危机干预,筑牢安全防火墙。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危机快速响应机制,对遭遇突发事件的矫正对象即时介入。“喂!所长你好!一个叫朱某的人不停地在我外面拍门,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好害怕!”2024年某天下午,零阳司法所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陈某某称自己正遭受人身威胁。司法所启动“三同步”应急方案(同步报警处置、同步心理干预、同步监护人安抚),2小时内完成现场保护、情绪安抚和后续跟踪方案制定,保障其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司法所与派出所民警对朱某进行了教育警示,朱某认识到错误并承诺不再骚扰陈某某。五年来,累计开展心理辅导3150人次,开展专题辅导135场次,进行个案辅导307余人次,均覆盖全部未成年人。

    通过“三阶矫治”体系的实施,慈利县司法局开创了“科技监管保底线、教育帮扶谋发展、心理疏导润心田”的未成年社区矫正新格局。五年来,未成年矫正对象无一例脱管漏管,无群体性事件、重大负面舆情,牢牢守住了“四个不发生”底线。未来,慈利县司法局将继续深化“三阶矫治”内涵,用法治阳光照亮更多迷途少年的成长之路,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司法行政智慧。(供稿单位:湖南省慈利县司法局 作者:黎鹏)

     

    责任编辑:黄筱婷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法治时代杂志 京ICP备120492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