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代网讯(孙瑞)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大营村,43个微网格如精密齿轮,驱动着基层治理的“大齿轮”高效运转。近年来,该村以党建为“红色引擎”,深耕微网格治理,通过织密服务网络、汇聚红色力量、激活自治动能,让基层治理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网格员与老人一起包粽子
“微网格”精准划片:编织全域覆盖的民生服务网
“大爷,您坐着别动,我们上门来帮您办养老认证!”今年3月以来,这样的暖心场景在大营村持续上演。该村将原有11个网格细分为43个微网格,由微网格员化身“移动服务站”,精准筛查出50余户特殊需求家庭,累计为82名老人提供“养老认证上门办”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常态。
“每个微网格就是一个微型服务单元,我们把治理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大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微网格机制,网格员不仅是政策“宣传员”,更是民情“收集员”,实现民生需求“发现、响应、解决”闭环管理,真正让服务触达“最后一米”。
网格员既是政策宣传员,更是民情收集员
“微力量”红色赋能:老党员化身“红色管家”
为积极推动党建引领微网格治理,大营村组建“银发网格员”队伍,24名政治觉悟高、群众基础好的老党员活跃在矛盾调解、巡查走访、志愿宣传一线。
微网格里显担当,老党员就是活招牌。通过“党建+微网格”模式,该村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开展帮困帮扶系列志愿活动5次;慰问留守儿童、困境儿童30余人;解决菜市场、电瓶车雨棚、停车位等问题20余件……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行动温暖民心,让微网格成为党心民心交融的“连心桥”。
网格员走访民情
“微动能”多元共治:激活居民自治的“一池春水”
“加装电梯报警铃,我们自己提需求、共商量!”在大营村辖区居民小区内,一场别开生面的“邻聚里”议事会正在进行。该村创新“自治+共治”双轮驱动模式,推行住宅自治和邻里共治的管理模式。
新增电梯报警铃158部,破解基础设施短板;解决车辆乱停放、巷道堆物等15个“老大难”问题……从“替民做主”到“由民做主”,居民参与度上来了,治理难题自然迎刃而解。大营村负责人表示,越来越多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共商共议”的治理新格局。
村民代表会议现场
从“养老认证上门办”的暖心服务,到“红色管家”的日夜坚守,再到“邻里共治”的生动实践,大营村的微网格里藏着基层治理的“大文章”。当43个微网格的“萤火之光”汇聚成璀璨星河,映照的不仅是群众家门口的幸福,更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网格员与民警一起上门走访
接下来,该村将继续以微网格为支点,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治理,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灵敏、服务群众的“毛细血管”更畅通,书写更多“小网格大作为”的民生答卷。(供稿单位:南京市委政法委社会建设处、六合区委政法委)
(责任编辑:黄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