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喜
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西园街道主动作为、锐意创新,结合基层工作的实际,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三三制”工作法。这一创新模式犹如精准发力的“绣花针”,巧妙穿起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成为破解治理难题、提升民生福祉的“金钥匙”,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多方协同、共建共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西园街道辖区老旧小区密集,由于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存在公共事务无人管理、公共基础设施无人维修现象,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积年累月形成的“硬骨头”,西园街道党工委深刻认识到,传统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唯有创新才能破局。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将“人民至上”的理念深深融入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成立专项调研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辖区11个小区,走访居民500余户,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结合街道实际情况,经过反复研讨、试点实践,最终创新推出“三三制”工作法,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开启了社区治理的全新篇章。
构建多元架构,凝聚治理新合力
“三三制”工作法以“三方主体协同、三级议事联动、三种资金共筹”为核心架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治理体系。
在主体协同方面,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红色引擎”作用,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联动体系,织密全域覆盖的治理网络,统筹政策指导、资源调配和流程把控。街道通过定期组织项目研讨会,将老旧小区改造、民生工程建设等相关政策精准传递;整合共驻共建单位、物业资源,搭建共享平台,为议事成果落地提供有力保障;制定详细的议事规则和流程手册,严格规范议事的每一个环节,确保议事有序进行。
在议事联动方面,居民群体、物业公司与共驻共建单位积极参与,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形成强大治理合力。居民作为小区的主人,对社区事务最有发言权,街道通过组建“居民议事会”“楼栋长队伍”等,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物业公司凭借熟悉小区基础设施情况的优势,在工程施工、后续维护等方面发挥专业作用;共驻共建单位则依托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为社区治理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面支持。多方力量紧密协作,共同为小区治理、社区发展出谋划策。
在资金筹措方面,采用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三分之一、居民自筹三分之一、两供基金或共建单位支持三分之一模式。为打消居民对资金使用的顾虑,街道制定了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成立由居民代表、社区网格员组成的工程监督小组,对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进行全程监督,定期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实现责任共担、资源共享,既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又增强了居民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为民生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迎宾社区盛鑫小区活动室建设过程中,社区党组织通过日常走访、线上问卷等方式了解到居民对活动室的迫切需求后,立即启动议事程序。首先组织“居民需求调研会”,收集到居民对活动室迫切需要;随后召开“多方议事会”,物业公司主动提出出资6万元进行基础装修,社区协调共建单位捐赠桌椅1.4万元的活动物资,“物业担大头、社区补缺口”的“三三制”不仅解决了居民活动场地匮乏的问题,更提高居民对项目满意度,对物业公司的认可度。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室很快建成投用。为确保活动室的服务质量,在项目完成后,社区组织评议会,邀请20名居民代表对活动室建设和服务情况进行评价,居民满意度98%。随着类似项目的推进,物业公司与居民之间的信任不断深化,小区环境焕然一新,矛盾纠纷显著减少。
完善闭环机制,保障长效促发展
为了保证“三三制”形成长效机制,西园街道精心建立“问题收集-项目确定-议事协商-民主公示-协同解决”五阶段闭环工作机制,环环相扣、无缝衔接,形成基层治理的完整链条。
一是问题收集。社区网格员深入居民家中,与居民面对面交流,了解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后汇总整理。 二是项目确定。社区党组织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初步筛选和分析,按照问题的紧急程度、影响范围、群众关注度等因素进行分类排序。对于群众反映强烈、具有普遍性和迫切性的问题,纳入重点项目库;对于个别特殊问题,协调相关部门或组织进行个案处理。同时,结合街道年度工作计划和资源实际,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项目目标、内容和预期效果。三是议事协商。根据问题的性质、复杂程度和涉及范围,灵活选择会议形式。对于一般性问题,采用“圆桌座谈会”的形式,邀请相关居民代表和物业公司进行沟通协商;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举办“专家议事会”,邀请规划、建筑等领域的人员参与,为议事提供专业意见;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复杂问题,召开“联席议事会”,组织街道相关科室、社区、物业公司、共建单位等多方进行联合协商。四是民主公示。将议事协商确定的解决方案和项目实施计划,通过社区公告栏、居民微信群、社区公众号等多种渠道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和建议。对于居民提出的合理意见,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并再次公示,确保决策公开透明。五是协同解决。明确各方职责,建立详细的工作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将议事确定的解决方案细化为具体的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间节点和质量标准。社区成立专项督查小组,每周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对进度滞后的项目进行重点督办,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在台账上进行销号,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建立“问题回访”机制,问题解决后对居民进行回访,了解居民满意度,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坚持问需于民,激发自治新活力
“三三制”工作法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突出“众”的成色,将居民的参与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在民生工程实施前,通过“居民需求调研”活动,广泛收集居民意见,确保项目建设符合居民实际需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邀请居民参与质量监督和进度管理。在白塔北平房区污水管网改造中,居民代表深度参与施工路线规划,利用自己对当地地形和居住情况的熟悉,提出调整部分管道走向的建议,避免了对居民房屋基础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居民自发组成“义务巡查队”,每天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监督工程质量与安全,及时发现并反馈。工程竣工后,组织居民进行验收和评价。成立由居民代表、社区干部、专业人员组成的验收小组,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对工程进行检查。
兴达A区商业楼外墙改造过程中,社区党组织接到居民意见反映后,迅速组成工作小组,逐户走访,梳理出外墙保温层脱落面积、潜在安全隐患点、改造需求等具体问题,召开由居民代表、建筑专家、共建单位负责人等参与的议事会。会上,各方围绕资金预算、施工技术方案、工程质量监督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经过多轮协商,最终敲定资金方案与责任分工。施工期间,社区安排2名专业监理人员和3名居民代表组成质量监督小组,每天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历经30天,顺利完成改造,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还对楼体外观进行了美化,昔日的“问题墙”变身居民的“安心墙”。
“三三制”见实效,基层群众更幸福
自“三三制”工作法推行以来,西园街道累计召开议事西园街道各社区累计召开协商议事会48次,社区党组织投入58万元、居民投入37.2万元、物业公司投入18.8万元、共驻共建单位投入44万元。一系列民生工程相继落地:楼道墙面翻新70000平方米、路面硬化7270平方米、安全隐患排除11个,建设小区活动室一个、白塔北平房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也顺利完成。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让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如今,街道环境焕然一新,曾经破旧的楼道变得整洁明亮,坑洼的路面变得平坦宽阔,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消除,社区绿化景观错落有致,智能充电桩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同时,西园街道各社区还成立了书法、舞蹈、合唱等社团,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居民们纷纷表示:“现在的社区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们生活在这里,感觉特别幸福!”
西园街道将持续深化“三三制”工作法,完善问题收集-项目确定-议事协商-民主公示-协同解决五步流程,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以更精细的服务、更高效的治理、更创新的举措,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办好办实,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绘就幸福民生的美好画卷,为新时代基层治理贡献更多“西园经验”,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典范。(来源: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委政法委)
(责任编辑:王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