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公众号
  • 订阅号

  • 服务号

  •          学习强国         手机版         电子期刊          登录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前沿
     理论前沿
     
    就沙湾县实践谈法律服务进社区的方法和途径
    文章字体:【 】 发布日期: -0001-11-30 来源:中国普法创新网

     

    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塔城地区沙湾县司法局 马新生

        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金,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的现状

        目前,沙湾县已建立15个社区,均分布在三道河子镇,根据上级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的安排意见,已经开展了赠送法律书籍进社区和建立律师、法律工作者对口联系社区制度等形式的法律进社区活动,赠送法律书籍进社区,为社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实行律师、法律工作者对口联系社区制度,是对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三进社区,把法律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区而作的初步尝试和探索;现在大部分社区已建立了社区图书室、社区司法警务室和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由于沙湾县法律进社区活动起步较晚,加之经费不足,相关单位和部门认识上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法律进社区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的意义

        现代化城市生活需要安定、稳定的社会秩序,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舒适优雅的居住环境以及便民利民的服务网站和措施,法律服务进社区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城市社区的实践。社区需要法律规范是因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逐步完善,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从政府、企业中分离出来落到基层,反映到各家各户,社区是各类矛盾集中的地方,同时社区也是各类人员集中的地方,老人、小孩、有业的、无业的、待岗的、离退休的、外来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生活习惯各异。这些人生活在一起,各种矛盾纠纷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甚至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这些都需要法律来约束、调整和规范,必须通过法律的普及宣传教育来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使居民懂得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懂得碰到问题应该通过法律的渠道来解决,所以社区需要法律。

        法律服务进社区的目的是通过法律宣传和教育进一步促进社区成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实现明显提高,社区各项建设、管理、服务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和自觉性进一步提高,社区的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居民在用法上能够得到快捷、便利的服务,保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社区成员安居乐业。法律服务进社区不仅是社区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法律服务进社区的方法

        要确保法律服务进社区持恒、有效,要建立新机制。就是把法律服务的目标、任务具体化,与社会综合管理、精神文明工作一道列入街道、社区领导目标责任制,由街道党委综治副书记具体抓,年终统一考评。克服部分领导对普法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用时急要的现象。

        法律服务进社区必须有明确的机构,稳定的人员队伍。就是把法律宣传和服务列入基层调解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由社区调解委员会主抓,把社区各楼幢文化程度高、懂法律的人员组织起来,做到每幢楼至少一名,使之成为法律服务的志愿者,楼幢的法律服务工作者(员)的建立同时又扩大了楼幢“一长三员制”的队伍和服务内容,使之更加完善。

        法律服务进社区除了有一支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志愿者队伍外,还要组织和依靠法制宣讲团来共同承担和有针对性进行公共法和专业法的学习、宣传,因为法制宣传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具体工作,光靠司法行政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司法行政人员虽然相对内行,但面广、点多,往往鞭长莫及、应接不暇,社区工作者虽然直接,但他们工作繁多、专业受限,不能满足工作需求。所以法制宣讲团的建立不仅可以在法制宣传中为各单位提供雄厚的师资力量,解决法制宣传中的专业性、系统性法律知识问题,还可以做到需之既召、召之既来、来之能上,克服社区、单位在法律宣讲中需要授课没有师资、有的师资不对口的问题。

        法律服务进社区还要做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并行之有效而富有生命力,还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法律各种宣传、教育、学习、交流等都需要经费,办公及活动场所等都需要固定设施,都需要投入较大的经费,办公场所解决了,才能为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奠定基础。社区人手少、工作量大、经费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作的开展。建议政府在财政预算中拨足每年普法经费的同时,按“费随事转”的原则给予必要补贴,解决部分活动经费问题。

        法律服务进社区要确定具体的目标、任务,并形成检查细则进行量化考评。为了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要建立必要制约检查、监督机制,保证措施的落实。一是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列入评选文明单位和社会综合管理工作中,没有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基础来抓的,原则上不能评为上等级的文明单位或社会综合管理合格单位。二是街道(镇)人大和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根据目标任务,每年不定期地组织1至2次检查或抽查,通过检查抽查,即是对各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促进,同时也可以把检查的情况提供给县文明办、社会综合管理委员会作为评选文明单位和平安单位的依据。

     

        法律服务进社区的途径

        一是要融入大环境。把普法依法治理与精神文明、社会综合管理结合起来,作为其基础工作来抓。因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人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如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接受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需要法律引导和规范,社区中的黄、赌、毒等以及法轮功等其他的歪门邪教,还有一些旧风俗习惯不同程度的影响和腐蚀人们的思想,导致违法、犯罪,影响家庭生活、妨碍社会安定和稳定。所以要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工作环境,首先要引导人们学法、懂法、用法和护法,教育人们用法律的标准明辩是非、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并能运用法律武器同各种违法行为作斗争,从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出发去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养,达到安定、稳定、实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同步推进。

        二是嫁接新载体。就是利用道德评议会、调解民事纠纷的有利时机,引入法律进行一事一议,从表到里进行深刻剖析,给人们以真情与实感,这种具体形象的法律教育比概念化的说教其效果会好的多,如喧闹、噪音超标可用《环保法》加以解释;占道经营、放养家畜等可用城市管理法规来劝止,家庭及邻里关系可用《婚姻法》、《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其他法律来说明。

        三是法制宣传板报的内容要统一、完整。目前有条件的社区已有法制宣传栏或板报,由于每部法律的篇幅长短不一和受宣传栏版面的限制,加上社区工作人员受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限制,一些宣传栏的法律宣传内容不是留头去尾就是舍头弃尾,这些法律条文通过裁割之后,原意和面目产生变化,失去法律本身的整体性和严肃性。因此社区的法律宣传栏的宣传内容应由街道(镇)提供,最好以每部法律的颁布日的时间来安排,每月1至2期,这样既可保证每部法律宣传的完整性、高效性,又可减轻社区工作者出宣传栏寻找材料的负担。

        四是法制教育要突出重点,社区受教育的重点人员应该是社区组织人员、楼幢“一长四员”以及外来人员、下岗职工、刑释解教人员、楼长、调解员、宣传员、卫生员,定期不定期地组织这些重点人员通过学习法律条文,定期收看电视“今日说法”、“法制经纬”、“与法同行”等栏目,并结合社区平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件,谈看法、谈体会,寓教于乐,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来提高社区管理人员和其他重点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五是社区要做依法办事的模范,社区是党和政府在城市里最基层的自治组织,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管理人员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居民,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要使居民学法、守法、用法,首先社区工作者需带头学习、宣传法律、带头按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别人。在管理上要严格按照《居民委员会自治组织法》的要求,严格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程序办事,做到依法办事,取信于民,使居民“三自”作用的得到较好的发挥,各种矛盾纠纷得到比较及时的化解,各种需求能够得到及时、满意的服务,保证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在基层得到落实。

        六是司法行政机关要拓宽法律服务的领域,把法律服务、法律咨询延伸到社区,为社区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

        第一,建立服务阵地。加强社区司法警务室建设,扩大、延伸“148”法律服务专线功能,搭起法律服务的“绿色通道”。在每个社区把法律服务电话“148”法律服务热线功能告知居民,方便居民就有关法律问题随时咨询。

        第二,建立法律援助阵地。依据街道(镇)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社区司法警室,与工、青、妇、老、残、民政等相关部门在社区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和法律服务窗口。

        第三,建立人民调解阵地。加强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待时机成熟,在居民中建立人民调解小组,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法律服务进社区是依法治国伟大方略在基层的实践,也是实现“六五”普法依法治理目标的具体要求,要通过法律服务进社区这个治国安邦的基础性工作,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十八大精神,使“法治进社区”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法治时代杂志 京ICP备12049208号-6